栏目导航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《富兰克林自传》中的6句话,隐藏着人际关系的潜规则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3 10:09:03    

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帖子:“哪本名人传记,让人最为受益?”

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:

“《富兰克林自传》最令人受益。爱好文学的人在里面学写作,渴望成功的人在书中学自律,不会人际关系的能学会社交。”

在这本书中富兰克林用平实的笔触,以回忆的方式向儿子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:

少年独闯费城,创办报社;青年成家立业,实施道德圆满计划;中年涉足政坛,取得巨大成功。

这本历史上阅读人数最多的自传,被广大读者誉为是“一本以教训换经验的社交大全。”

读懂书中这六句话,也就掌握了人际关系的潜规则。

1

“眼下牺牲一点虚荣,往后会得到厚厚的回报。”

富兰克林曾在创建图书馆时到处拉赞助。当时不但没筹到钱,还传出他沽名钓誉的闲言碎语。

在后续的游说中,他改变策略,说这个计划是朋友发起的,自己不过是帮忙跑腿。

结果资金很快就到位了。富兰克林由此总结出经验:枪打出头鸟。办事要尽量把自己放在不显眼的位置。

后来他在筹建费城大学急需大量募捐时,曾亲自编印了关于当地青年教育建议的小册子。

在免费散发给居民的宣传册序言中,他声明这些建议是几位富有公益精神的绅士的举动,自己仅仅是受人委托。

募捐非常圆满,他的办事能力也备受众人称赞。

老子《道德经》言: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惟弗居,是以不去。”

“功成而不居”,是在经历世事沉浮后看清的人情世故。把功劳完全归功于自己的人,往往不会得到好的终局。

不居功,就无所谓失去,也能常常保持和谐状态。为而不居、甘于处下的人,反而更容易收获他人的尊重和认可。

2

“爱争长论短、反驳辩难的人做事一般都不走运。他们有时候能获得胜利,但永远也得不到友善,而友善对待他们则更有用处。”

富兰克林从小就喜欢和朋友争论。为驳倒对方,言语不过瘾,还会通过书信用文字继续反驳。

他还自学辩论技巧用于与人争论。

当他又一次在步步逼近中,使交流的另一方陷入了为难和矛盾时,一个朋友指出了富兰克林的问题,并把人们对他言谈武断、目中无人的评价如实相告。

富兰克林非常惭愧,下决心改正自己武断的交流方式。

当他认为别人的主张不对时,不再立马挑明不妥之处。与人讨论中,他也尽量少使用表示确定看法的词语。

这种谦虚的态度,不仅使对方乐意接受他的观点,也让他在后来发现自己的意见有错时,仍有台阶可下。

如沐春风的交谈成为富兰克林日后建立友谊的重要方式。

其实真正的聪明人,遇到争论,都会先选择放低姿态,释放善意。赢了架势,输了感情,是世间最赔本的买卖。

人生海海,理解比正确重要,包容比输赢重要。与人相处,适当的服软,才是最有素质的修养。

3

“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,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。”

富兰克林当选为议会秘书后第二年,又获得提名。但这次,一个颇有背景的新议员坚决不同意他连任。

富兰克林出于自己印刷事业的考虑,虽然很想再次当选,但他并没有低声下气讨对方欢心。

当打听到这位议员爱好收藏书籍,家中有件稀世珍本后,富兰克林用诚恳的语气写了一封信,希望能借到这本书。

对方立即派人把书送来。一个礼拜后富兰克林将书还回去,还附了一张表达强烈感谢的条子。

后来在议会碰面时,该议员一改常态,彬彬有礼地找到富兰克林攀谈,两人后来成了莫逆之交。

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“富兰克林效应”。

人们总是透过被需要来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。

在生活中麻烦别人,尤其是在他很擅长的方面提出请求,会让对方感受到被认同和尊重,从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。

有时候,很多机会就隐藏在这一来一往背后。学会适当麻烦别人,是最高级别的情商。

4

“朋友之间做买卖,话要说清楚,事要记在心,这样的朋友才是永远的朋友。”

1733年,富兰克林委派了一名既老实又专业的工作人员,去南卡罗来纳成立新印刷所。

他们签订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合伙协议,把所有项目都规定得明明白白,没有任何可争执的余地。

根据合同,富兰克林为对方配备了一台印刷机和一套铅字,并如期支付了三分之一的费用。而自己每次也如期收到了约定的三分之一的利润。

后来富兰克林把重心转移到公益事业上,就将印刷所全部移交给考察了4年的大卫·霍尔。

在完善的预防措施保障下,富兰克林只管领取分红。他们的合伙经营持续了十八年,双方都非常满意。

一段关系,不管以前多好,要一起做事,就一定要先把丑话说在前面。

合作难免存在利益纠纷。

亲兄弟,明算账。把情义与规则分开,公事与私谊分开,才能真正地做到两者兼顾。 

人际交往所求无非是长期稳定,丑话说在前面,才是真正的靠谱。

5

“虽然我没有增进自己的财富,却结识了一些非常聪明的朋友,他们的言谈让我受益匪浅。”

富兰克林有个童伴叫拉尔夫,头脑灵活,能言善辩。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文学,又一起离开家乡费城。

拉尔夫经常向富兰克林借钱,这笔为数不小的金额一直也没还回来。尽管如此,富兰克林依然关爱他的朋友,认为对方具有很多可爱的品质。

他后来又结识了许多有智慧的朋友,并经常向对方请教。这些朋友感受到富兰克林的真诚,又把他介绍给自己其他的朋友,扩展了富兰克林的人脉圈。

他后来在美国政坛能获得众多的支持,就是因为拥有这些朋友。

《围炉夜话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与朋友相交,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,方能受益。

交友是一门学问,利益之交、铜臭之交,不可能交到真朋友。

以友为“镜”,诚交而不利交,才能找到真朋友。人无完人,再优秀的朋友也不可能没有缺点。

司马懿说:“看人之短,天下无一可交之人。看人之长,世间一切尽是吾师。”

诚以待友,以友为镜,自己也会受益匪浅。

6

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,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、诚意和廉洁。” 

亦师亦友的德纳姆,是对富兰克林影响最深的人之一。

德纳姆做生意失败时欠了很多债,竭尽全力还上一部分后就去外地发展了。

他发财后很快回到家乡宴请债主们吃饭,同时连本代息还清了所有欠款。当富兰克林想更换工作时,年长的德纳姆建议富兰克林去做自己文具店的办事员。

他用心教富兰克林管理账簿,不厌其烦地带着富兰克林在生意人中周旋,像父亲一样耐心地传授如何购置各类型货物,以及监督包装。

即使后来德纳姆因一场大病卧床不起,临终前还通过口头遗嘱,给富兰克林留下一笔小小的遗产,表达对他的关爱。

富兰克林一生都深受到德纳姆优秀品质的影响。

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吸引力,不是容颜、也不是财富,而是传递给对方的真诚和信赖。

一开始让人舒服的也许是言语,也许是套路,但后来令人信服的一定人品。

人际交往中最可贵的,永远都是一颗真挚的心。

end

乔治·华盛顿曾说:“在我一生中,能让我佩服的人有三位。第一位是本杰明·富兰克林,第二位也是本杰明·富兰克林,第三位还是本杰明·富兰克林。”

富兰克林以自身强大的个人魅力,成为了美国梦的代表人物。

这本《富兰克林自传》不但是一部文学巨著,更是一部父亲写给子女的社交关系指南。

书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为人处事的经典案例。

阿德勒曾说:“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。”

没有人是一座独立孤岛。古往今来,社交能力既是圈子和格局的代表词,也是人生幸福生活的重要环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