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一首状元诗,说尽人生无常,其中两句成封神之作
成语中,有个词叫一语成谶,指一些不吉利的预言或是戏谑之言最后却成了真。若将这种情况放在诗中,便被称为诗谶,是说所作之事在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。
譬如秦观晚年曾借梦抒怀,其中一句为“醉卧古藤阴下”,结果不久后,秦观便于滕州逝世,临终前面含微笑,仿若沉醉。
还有唐代诗人刘希夷所作《代悲白头翁》,当写到“今年落花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”时,深觉不详,于是改为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,但停笔后仍觉所写不妥,暗含诗谶。
奈何左思右想都不如意,况且生死有命,又岂会是几句诗词能决定的,最终索性将四句都写入诗中。不料此诗作成没多久,他便被嫉妒自己才华的舅舅杀害,将此诗据为己有。
而数十年后,又一位大唐才子步其后尘,为诗谶之言再添一笔神秘与谈资,此人名为崔曙。
崔曙家境贫寒,父母早丧,从小孤身一身,饱尝人世艰苦,但他从未自暴自弃,反而积极向上,幼年时便背井离乡,登山拜师,埋头苦读,立志报国。
后来得偿所愿,进士及第,并在殿试上,凭一首诗被唐玄宗钦点为状元,其中两句更是一语成谶,预言了他的人生命运。全诗如下:
《奉试明堂火珠》
唐·崔曙
正位开重屋,凌空出火珠。
夜来双月满,曙后一星孤。
天净光难灭,云生望欲无。
遥知太平代,国宝在名都。

这是一首应试诗。唐时科考会限定诗题,考生所作通常会在前面加一些特定名词,如“赋得”,像白居易那首著名的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诗名就是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而这首诗的“奉试”便与“赋得”异曲同工,并无实意。
按照考试要求,崔曙需要吟咏明堂火珠,就是当时朝廷听政殿屋顶上的一颗用于装饰的宝珠。
诗的前两句“正位开重屋,凌空出火珠”开门见山,从明堂入笔点出火珠,暗含对朝堂威严、帝王尊荣的称赞。
之后四句“夜来双月满,曙后一星孤。天净光难灭,云生望欲无”详写火珠光辉,尤为精妙。
诗人说,明堂火珠高悬,夜幕降临好似有两轮明月,待到日升月落,火珠依旧不减光辉,如星辰般璀璨,永悬高天。纵使天光大亮,珠光依旧难以泯灭,当云层升起远远望去,看似若有若无,实则闪闪发亮,令人沉醉。
最后两句“遥知太平代,国宝在名都”则以颂扬作结,大赞太平盛世,正因大唐繁盛,方有他国朝拜,敬献宝珠,高悬明堂。

其中“夜来双月满,曙后一星孤”两句,最为精彩,历来备受关注,当时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,直接将崔曙定为状元。
可惜第二年,崔曙便已病故,独留一女,名唤“星星”,正因此后世便将“曙后一星孤”视为诗谶,唏嘘不已。
想来崔曙也未曾料到,昔日考场所作,却是一语成谶,他高中状元,本可大展宏图,奈何故事戛然而止,遗憾收场。
人生一程,变化无常,切莫困于过往,忧及未来,当着眼当下,步步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