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导航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字字皆动人,句句皆绝美,篇篇皆人生,一文带你了解《诗经》之美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26 09:23:28    


《小雅·甫田之什·车辖》

《诗经》是根植于农耕文化的艺术,《国风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等各类诗歌无不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对故土的依恋之情,《诗经》中浓厚的伦理情感与先秦时期的宗法观念密不可分,其中体现孝悌、忠信、爱国等思想的诗篇有很多,《诗经》中大部分诗篇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再现现实生活,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,祭祀、战争、农耕、蚕桑、婚嫁、娱乐都是《诗经》所描绘的对象。

《诗经》

《诗经》的出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具有非凡的意义,其中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后世的抒情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。在《诗经》之前,中国的原始歌谣对人物的塑造还不够成熟,个性鲜明的人物很少出现,但翻阅《诗经》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,既有封建贵族也有普通百姓,既有贪婪的滑头也有淳朴的老农,既有负心的男子也有痴情的女子,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、宽广的社会生活图景,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精神面貌。

《诗经》的人物塑造

《诗经》善于通过对事件和活动场景的简单描述,使用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,比如《卫风·氓》通过主人公与“氓”从相识到结婚,再到反目的全过程,塑造了“氓”这个负心男子的形象,结婚之前装出一副老实人的样子,“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”,“信誓旦旦”地做出承诺,可是婚后就开始“二三其德”,“言既遂矣,至于暴矣”,露出本来面目,语言简练却极其生动、深刻。

《国风·唐风·鸨羽》

《大雅·生民》从头到尾都以“神异”为主题,开头描写后稷诞生的“神异”,姜嫄“履帝武敏”而怀孕生子,紧接着描写后稷出生后的“神异”,牛羊给他喂奶,鸟儿张开翅膀保护他,之后描写后稷儿时的“神异”以及在农业方面做出的贡献,最后描写他带领人民祭祀、沟通神灵之事,于是,人被“神化”,神被“人化”,人与神结合之后,一位勤劳、智慧的英雄人物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眼前。

《小雅·宾之初筵》以宴会开始时贵族们“温温其恭”、“威仪抑抑”的形象与他们酒后丑态百出的形象作对比,揭示“君子”的道貌岸然,虽然着墨不多,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《国风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

其次,《诗经》善于通过外貌及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个性,再用简单的评价画龙点睛,凸显人物特点。

《诗经》虽然以抒情为主,但同时擅长于使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外貌,并以外在面貌来表现人物性格,比如《卫风·硕人》中对庄姜的描述是:“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,螓首蛾眉。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”,从静态的脸庞到动态的顾盼都非常传神。

诗经意象画

《诗经》中的心理描写亦有其独到之处,如《卫风·伯兮》中的家庭主妇,倾诉着她对出征丈夫的深深思念,通过对丈夫形象之美的描写来表达对他的思念,以自己“首如飞蓬”的丑态来表达相思之苦,主观愿望与现实的反差表现出思念的执著,言词恳切,感情细腻,堪称闺怨诗中的佼佼者。

诗经意象画

同时,《诗经》也擅长用景物来衬托人物或借景抒情,比如《周南·桃夭》中以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极力描绘桃花的鲜艳夺目,衬托出新娘的美貌,《秦风·蒹葭》以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抒发主人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失落与惆怅,创作手法都很有意境,又如《邶风·谷风》以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”暗示不祥之事,《王风·君子于役》以家畜黄昏归来的场景反衬女主人公倚门而立盼望归人的忧伤心情,朴实动人,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。

《诗经》的创作与语言

《诗经》的艺术成就既体现在其对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上,也体现在其高超的创作与语言艺术技巧上。

诗经意象画

前人研究《诗经》的著作中常常提及“赋”、“比”、“兴”的创作手法,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记载:“大师教六诗,曰风,曰赋,曰比,曰兴,曰雅,曰颂。”,“赋”就是直陈,“比”就是比喻,“兴”就是借物起兴,这些前人总结出的创作手法基本上可以概括《诗经》中大部分诗篇的创作情况。

诗经意象画

《雅》、《颂》多用“赋”、直陈铺叙,具有很强的感染力,《风》、《雅》多用“比”、“兴”,《魏风·硕鼠》以鼠比喻统治者的贪婪,《卫风·氓》以桑树由盛转衰比喻夫妻爱情的变化,都是后人推崇的典范。其中,“兴”字的用法最为突出,《诗经》的起兴分两种,一种是借句起兴,起兴的句子与诗歌内容并无太大关系,只用来起韵,如《小雅·采菽》的前两句:“采菽采菽,筐之筥之。君子来朝,何锡予之。”,另一种是借物起兴,触景生情引发联想,《国风》中占很大比例,如《蒹葭》、《关雎》、《谷风》,这种方式很容易引发遐想,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,使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图景,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。

诗经意象画

除此之外,《诗经》还运用了夸张、对比、借代等多种艺术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,如《王风·采葛》以“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”来形容相思之深,《郑风·子衿》以“青青子衿”代指爱人,《小雅·北山》以“或燕燕居息,或尽瘁事国;或息偃在床,或不已于行。”的对比手法描写王事的不公,既准确又生动。

《诗经》的节奏与韵律

《诗经》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,隔句用韵,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,这与其配乐演唱的特点有关,二节拍四言诗是对原诗节奏的直接承袭,这种节奏要求语言服从音乐的美感,所以《诗经》蕴含一种特殊的音乐之美,拟声的重言或双声叠韵词很常见。

诗经意象画

《诗经》中的词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体,单字词占主导地位,《诗经》在表达类似的事物或行为时,通常不使用概念性名词或动词,而采用丰富的单音词,比如《诗经》中对马的描述很少使用“马”这个名词,而是使用“骆”、“骃”等具体的形象化词语,《周南·芣苢》中,将“采”的动作分解为“采”、“有”、“掇”、“捋”、“袺”等动作,虽言简意赅却毫不矫揉造作。

《诗经》中使用了大量的重言、双声叠韵形容词来绘声绘形,使其具有动人的感染力,重言如“粼粼”、“迟迟”、“霏霏”、双声如“参差”、“辗转”、“黾勉”,叠韵如“窈窕”、“崔嵬”、“逍遥”,声调优美,朗朗上口。

诗经意象画

《诗经》中重言和双声叠韵的使用与其自身的音乐效果有密切联系,“伐木丁丁,鸟鸣嘤嘤”、“鼓钟锵锵,淮水汤汤”,其中“丁丁”、“嘤嘤”、“锵锵”、“汤汤”就是伐木、鸟鸣、钟鼓、流水的声音描绘,与二节拍四言诗的韵律相结合形成《诗经》特有的音韵之美,各章节间不断变化的中心词语形成《诗经》特有的语言风格,为后世的诗歌创作、文学语言树立了典范。

《诗经》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,作为中国诗歌创作的语言依据与艺术原则,其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精神对后世文学的灌溉可谓是源源不绝。